“窑火·江汉”在武博展出,画家刘敦义捐赠552件马口窑陶器

来源:九派新闻 时间:2023-04-26 09:15:30

展览现场。

从传统陶器中汲取艺术创作灵感,到将毕生收藏的552件陶器捐赠给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马口窑陶器的魅力,画家刘敦义用30余年的时间发掘荆楚名窑马口窑的独特价值。25日,“窑火·江汉——马口窑陶器特展”在武汉博物馆展出,220余件展品全部来自刘敦义捐赠的552件马口窑陶器。


【资料图】

展览现场。

什么是马口窑?

马口窑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汉川马口镇、马鞍乡一带,是包括喻家窑、刘家窑、熊家窑、张家窑、七屋窑、八屋窑、杨家窑、徐家窑、王家窑等烧制民间生活陶器的窑口统称,亦是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流域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有着大量留存物的古民窑窑址群之一。自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创烧至今,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生产的日常生活陶器既满足了当地百姓生活所需,又沿着汉江扬帆运往全国各地,远销海外。新中国成立后,马口陶器曾作为特色工艺品走出国门,再展风采。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口窑制陶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消亡,其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文化价值成为当代珍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马口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光花鸟纹罐(清)。

马口窑陶器属民间器皿,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马口窑烧制的陶器为高温釉陶,风格朴拙,以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火坛)等生活实用器为主,尤以坛类器物为多,因此有“坛子窑”之称。其产品质地坚硬,敲击铿锵有声,耐腐蚀,防渗漏,储存腌菜不腐烂、不变味。

此次展出展品中,有一种“锁口坛”,设计精巧,独具特色。较大坛类器物为了便于运输和存储,需要加盖封口。工匠在坛颈部开两个对穿小孔,在陶盖相同部位也开上两个同样大小的对穿孔。在运输过程中,用竹制的长销子将盖与颈部的穿孔穿起来,再用铜锁将其锁起来,器盖与坛身便牢牢地锁在了一起,既便于搬运又能防尘防盗。

“瓜瓞绵绵”图罐(清)。

马口陶器装饰因贴近百姓生活,传承有序而远近闻名,富有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气息。其装饰纹样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即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元素,如花、鸟、瓜、蝶,象征瓜瓞绵绵、人丁兴旺;人物神话故事,如“八仙”;诗词佳句,如“诗词坛”;口号标语,如“口号坛”等,各具特色,有较强的时代感。

此次展览分为“鄂中窑火”“古镇陶艺”“陶韵悠远”和“马口陶市”四个部分,系统梳理了马口窑陶器的发展历程。

他的画作灵感来源于马口窑

朴实的日常用器物,却激发出艺术家无穷的想象力,诞生了一系列美术作品。刘敦义为武汉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著名画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近50年。他注重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曾多次前往敦煌等古迹写生描摹,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

刘敦义表示,他在30余年前发现了马口窑的文化价值,当时就被其优美的图案所吸引。马口窑当时产量大、来源广、价格便宜,在汉口可谓是家家户户都有。于是,刘敦义产生了收藏马口窑的想法并四处搜寻马口窑精品。经过对收藏的552件马口窑陶器装饰纹样的对比及反复临摹,他创作出以“马口印象”为主题的系列美术作品,为研究马口窑陶器提供了丰富的纹饰样本,从中可感受到荆楚名窑的独特魅力。

十八学士图罐。武汉博物馆供图

刘敦义表示,其巨幅画作《十八学士游春图》的灵感来源便是马口窑瓷器“十八学士图罐”。这幅画作宽4.5米、高1.5米,吸纳了敦煌壁画的技法。“‘十八学士图罐’上的图案风格古朴粗放,体现了江汉平原工匠的文化修养,工匠能知道十八学士的典故并把它刻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刘敦义说,这种创作的方法也对他产生启发。

观众观看《十八学士游春图》。

此次刘敦义先生将自己潜心收藏多年的552件马口窑陶器、临摹马口窑陶器图案和纹样330幅以及“马口印象”美术作品37幅全部一并捐赠给武汉博物馆。他说:“我很高兴把我收藏的马口窑陶器和相关美术作品全部捐赠给武汉博物馆,让广大市民了解、欣赏马口窑陶器的魅力,为专家、学者们提供珍贵的实物和资料,希望为深入探讨马口窑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马口窑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窑火·江汉——马口窑陶器特展”将持续至5月20日。“马口印象——刘敦义美术作品展”也同时在武汉博物馆二楼交流厅推出,藏品均遴选自刘敦义先生捐赠的美术精品。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