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与抑郁症亲友交往要注意这些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23-07-06 17:23:56

抑郁症有哪些典型表现?是什么导致了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与抑郁症亲友交往时,有哪些需要注意?

7月6日,针对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蔡晓进行了解答。“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大概有3.5亿人罹患抑郁症,在中国,这个数字明面上是五千万,但还有不少人患病而不自知,或者出于病耻感不愿意接受系统诊疗,甚至有患者去医院治病却被家人阻挠。”他介绍,同时,很多人对抑郁症有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抑郁症就是太作太矫情,这种污蔑化加剧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及就诊意愿。


(相关资料图)

抑郁症既不可耻也不可怕,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抑郁症才能走出阴霾,重获心灵阳光。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

蔡晓说,抑郁症症状繁多,实际上每个患者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种:

1.情感症状上,一是情绪低落。自我感觉到的或是他人可观察到的情绪低沉、苦恼忧伤,觉得痛苦很难熬过去,甚至觉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常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存在低落的心境,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二是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凡事都提不起兴趣或是兴趣下降,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收获乐趣。对于以前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打游戏、看电视等,也会变得失去兴趣。

2.认知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对近期发生事情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严重时会产生“三无症状”,即无用、无助和无望;“三自症状”,即自责、自罪或自杀。

3.躯体症状上,一是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轻浅、多梦、早醒、睡眠感缺失等。其中,以入睡困难最为多见,一般比平时延时半小时以上,早醒则最具特征性,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

三是饮食及体重障碍: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四是精力丧失: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

五是其他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背痛等躯体任何部位的疼痛,还可能有口干、出汗、视物模糊、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尿频、尿急等多种表现。

什么导致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精神疾病,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蔡晓介绍,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此病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

抑郁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是普通家庭的十倍以上,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功能活性降低可能与抑郁症发生相关。

除此以外,抑郁症还和个人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有关。比如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忽视或者虐待的人,长大以后往往会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另外,一些生命中的创伤性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亲人离世、后天残疾等等,也会成为引发抑郁症的导火索。

总而言之,抑郁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基因、成长环境、应激事件等各个因素互相交织,共同作用在生命的每一个节点,触发了这场大脑的重感冒。

抑郁的治疗方法:

据悉,目前主流的抑郁症治疗是综合干预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1.药物治疗:按医嘱,足量足疗程服药。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等。

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

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症状好转后要继续巩固和维持治疗,以减少复发。

抑郁症如何预防?

1.做好以下几点预防抑郁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2.减少日常压力和焦虑,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和爱好;

3.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等不健康的习惯;

4.及早治疗身体疾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定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检查,注意早期预防。

与抑郁症亲友交往时做到以下几点:

1.在和患有抑郁症的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候,应该以陪伴和倾听为主,向他们释放出理解的信号。

2.如果有机会,你可以跟他们开诚布公地讨论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共同了解相关知识,或者直接帮他们预约专业的医生,陪他们一起就诊。

3.在不对患者造成困扰的前提下,尽量鼓励他们多运动,因为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抑郁症状。

4.你也可以鼓励他们加入抑郁症患者互助小组,同类群体能对患者起到很大的安抚作用。

5.最后,你还能做的就是向身边的人多多科普抑郁症的相关知识,给患者营造一个更加友善的生活环境。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